HTTP协议演变
简介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基础协议。自 Tim Berners-Lee 博士和他的团队在 1989-1991 年间创造出它以来,HTTP 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在保持协议简单性的同时,不断扩展其灵活性。如今,HTTP 已经从一个只在实验室之间交换文件的早期协议进化到了可以传输图片,高分辨率视频和 3D 效果的现代复杂互联网协议。
1 HTTP/0.9
最初版本的 HTTP 协议并没有版本号,后来它的版本号被定位在 0.9 以区分以后的版本。 HTTP/0.9 极其简单:请求由单行指令构成,以唯一可用方法 GET 开头,其后跟目标资源的路径(一旦连接到服务器,协议、服务器、端口号这些都不是必须的)。
GET /mypage.html
响应也极其简单的:只包含响应文档本身。
1 | <HTML> |
跟后来的版本不同,HTTP/0.9 的响应内容并不包含 HTTP 头,这意味着只有 HTML 文件可以传送,无法传输其他类型的文件;也没有状态码或错误代码:一旦出现问题,一个特殊的包含问题描述信息的 HTML 文件将被发回,供人们查看。
2 HTTP/1.0
1996 年 11 月,一份新文档(RFC 1945)被发表出来,文档 RFC 1945 定义了 HTTP/1.0,但它是狭义的,并不是官方标准。新增了一下主要内容:
- 具备了传输除纯文本 HTML 文件以外其他类型文档的能力
- 引入了 HTTP 头的概念,无论是对于请求还是响应,允许传输元数据,使协议变得非常灵活,更具扩展性。
- 其次,除了 GET 命令,还引入了 POST 命令和 HEAD 命令,丰富了浏览器与服务器的互动手段。
- 状态码会在响应开始时发送,使浏览器能了解请求执行成功或失败,并相应调整行为协议版本信息现在会随着每个请求发送(HTTP/1.0 被追加到了 GET 行)。
2.1 请求格式
1 | GET /mypage.html HTTP/1.0 |
接下来是第二个连接,请求获取图片:
1 | GET /myimage.gif HTTP/1.0 |
第一行是请求命令,必须在尾部添加协议版本(HTTP/1.0)。后面就是多行头信息,描述客户端的情况。
回应的格式是”头信息 + 一个空行(\r\n) + 数据”。其中,头信息第一行是”协议版本 + 状态码(status code) + 状态描述”。
2.2 头信息中一些字段说明
2.2.1 Content-Type 字段
关于字符的编码,1.0 版规定,头信息必须是 ASCII 码,后面的数据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服务器回应的时候,必须告诉客户端,数据是什么格式,这就是 Content-Type 字段的作用。下边常见 Content-Type 字段的值:
1 | text/html |
这些数据类型总称为 MIME type,MIME type 还可以在尾部使用分号,添加参数。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客户端请求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Accept 声明自己接收的数据格式
accept: */*
2.2.2 Content-Encoding 字段
由于传输的数据可能比较大,一次可以将数据压缩后进行传输。Content-Encoding 字段就是说明数据压缩的方法。
1 | content-encoding: gzip |
客户端在请求时,使用 Accept-Encoding 字段说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压缩方法。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2.3 缺点
HTTP/1.0 版的主要缺点是,每个 TCP 连接只能发送一个请求。发送数据完毕,连接就关闭,如果还要请求其他资源,就必须再新建一个连接。TCP 连接的新建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三次握手,并且开始时发送速率较慢(slow start)。所以,HTTP 1.0 版本的性能比较差。随着网页加载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愈发突出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浏览器在请求时,用了一个非标准的 Connection 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这个字段要求服务器不要关闭 TCP 连接,以便其他请求复用。服务器同样回应这个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一个可以复用的 TCP 连接就建立了,直到客户端或服务器主动关闭连接。但是,这不是标准字段,不同实现的行为可能不一致,因此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3 HTTP/1.1
1997 年 1 月,HTTP/1.1 版本发布,只比 1.0 版本晚了半年。它进一步完善了 HTTP 协议,一直用到了 20 年后的今天,直到现在还是最流行的版本。
3.1 持久连接
1.1 版的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了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即 TCP 连接默认不关闭,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不用声明 Connection: keep-alive。
客户端和服务器发现对方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就可以主动关闭连接。不过,规范的做法是,客户端在最后一个请求时,发送 Connection: close,明确要求服务器关闭 TCP 连接。
目前,对于同一个域名,大多数浏览器允许同时建立 6 个持久连接。
3.2 管道机制
1.1 版还引入了管道机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个 TCP 连接里面,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 HTTP 协议的效率。
举例来说,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个 TCP 连接里面,先发送 A 请求,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收到后再发出 B 请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 A 请求和 B 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先回应 A 请求,完成后再回应 B 请求。
3.3 Content-Length 字段
一个 TCP 连接现在可以传送多个回应,势必就要有一种机制,区分数据包是属于哪一个回应的。这就是 Content-length 字段的作用,声明本次回应的数据长度。
Content-Length:3495
上面代码告诉浏览器,本次回应的长度是 3495 个字节,后面的字节就属于下一个回应了。
在 1.0 版中,Content-Length 字段不是必需的,因为浏览器发现服务器关闭了 TCP 连接,就表明收到的数据包已经全了。
3.4 分块传输编码
使用 Content-Length 字段的前提条件是,服务器发送回应之前,必须知道回应的数据长度。
对于一些很耗时的动态操作来说,这意味着,服务器要等到所有操作完成,才能发送数据,显然这样的效率不高。更好的处理方法是,产生一块数据,就发送一块,采用”流模式”(stream)取代”缓存模式”(buffer)。
因此,1.1 版规定可以不使用 Content-Length 字段,而使用”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只要请求或回应的头信息有 Transfer-Encoding 字段,就表明回应将由数量未定的数据块组成。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每个非空的数据块之前,会有一个 16 进制的数值,表示这个块的长度。最后是一个大小为 0 的块,就表示本次回应的数据发送完了。下面是一个例子。
1 | HTTP/1.1 200 OK |
3.5 其他功能
1.1 版还新增了许多动词方法 PUT、PATCH、HEAD、 OPTIONS、DELETE 。另外,客户端请求的头信息新增了 HOST 字段,用来指定服务器的域名。
Host: www.example.com
有了 HOST 字段,就可以将请求发往同一台服务器上的不同网站,为虚拟主机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3.6 缺点
虽然 1.1 版允许复用 TCP 连接,但是同一个 TCP 连接里面,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这称为”队头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少请求数,二是同时多开持久连接。这导致了很多的网页优化技巧,比如合并脚本和样式表、将图片嵌入 CSS 代码、域名分片(domain sharding)等等。如果 HTTP 协议设计得更好一些,这些额外的工作是可以避免的。
4 SPDY 协议
2009 年,谷歌公开了自行研发的 SPDY 协议,主要解决 HTTP/1.1 效率不高的问题。
这个协议在 Chrome 浏览器上证明可行以后,就被当作 HTTP/2 的基础,主要特性都在 HTTP/2 之中得到继承。
5 HTTP/2
2015 年,HTTP/2 发布。它不叫 HTTP/2.0,是因为标准委员会不打算再发布子版本了,下一个新版本将是 HTTP/3。RFC 7540 定义了 HTTP/2 的协议规范和细节。
在开放互联网上 HTTP 2.0 将只用于 https://网址,而 http://网址将继续使用HTTP/1,目的是在开放互联网上增加使用加密技术,以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去遏制主动攻击 。
5.1 http2 优势
5.1.1 二进制协议
HTTP/1.1 版的头信息肯定是文本(ASCII 编码),数据体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二进制。HTTP/2 则是一个彻底的二进制协议,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frame):头信息帧和数据帧。
二进制协议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定义额外的帧。HTTP/2 定义了近十种帧,为将来的高级应用打好了基础。如果使用文本实现这种功能,解析数据将会变得非常麻烦,二进制解析则方便得多。
5.1.2 多工(多路复用)
HTTP/2 复用 TCP 连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而且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这样就避免了”队头堵塞”。
举例来说,在一个 TCP 连接里面,服务器同时收到了 A 请求和 B 请求,于是先回应 A 请求,结果发现处理过程非常耗时,于是就发送 A 请求已经处理好的部分, 接着回应 B 请求,完成后,再发送 A 请求剩下的部分。
这样双向的、实时的通信,就叫做多工(Multiplexing)。
5.1.3 数据流
因为 HTTP/2 的数据包是不按顺序发送的,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因此,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
HTTP/2 将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称为一个数据流(stream)。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数据包发送的时候,都必须标记数据流 ID,用来区分它属于哪个数据流。另外还规定,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流,ID 一律为奇数,服务器发出的,ID 为偶数。
数据流发送到一半的时候,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发送信号(RST_STREAM 帧),取消这个数据流。1.1 版取消数据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关闭 TCP 连接。这就是说,HTTP/2 可以取消某一次请求,同时保证 TCP 连接还打开着,可以被其他请求使用。
客户端还可以指定数据流的优先级。优先级越高,服务器就会越早回应。
5.1.4 头信息压缩
HTTP 协议不带有状态,每次请求都必须附上所有信息。所以,请求的很多字段都是重复的,比如 Cookie 和 User Agent,一模一样的内容,每次请求都必须附带,这会浪费很多带宽,也影响速度。
HTTP/2 对这一点做了优化,引入了头信息压缩机制(header compression)。一方面,头信息使用 gzip 或 compress 压缩后再发送;另一方面,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生成一个索引号,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只发送索引号,这样就提高速度了。
5.1.5 服务器推送
HTTP/2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这叫做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常见场景是客户端请求一个网页,这个网页里面包含很多静态资源。正常情况下,客户端必须收到网页后,解析 HTML 源码,发现有静态资源,再发出静态资源请求。其实,服务器可以预测到客户端请求网页后,很可能会再请求静态资源,所以就主动把这些静态资源随着网页一起发给客户端了。
6 HTTP 与 HTTPS
由于 http/2 是完全使用 https 协议的,需要了解下 http 和 https 的区别。HTTPS 协议可以理解为 HTTP 协议的升级,就是在 HTTP 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加密。在数据进行传输之前,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再发送到服务器。这样,就算数据被第三者所截获,但是由于数据是加密的,所以你的个人信息仍然是安全的。这就是 HTTP 和 HTTPS 的最大区别。
6.1 SSL/TLS
互联网的通信安全,建立在 SSL/TLS 协议之上,SSL“安全套接层”协议,TLS“安全传输层”协议,都属于是加密协议,在其网络数据传输中起到保护隐私和数据的完整性。保证该网络传输的信息不会被未经授权的元素拦截或修改,从而确保只有合法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才能完全访问并传输信息。
- **SSL :**(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层),位于可靠的面向连接的网络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之间的一种协议层。SSL 通过互相认证、使用数字签名确保完整性、使用加密确保私密性,以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讯。该协议由两层组成:SSL 记录协议和 SSL 握手协议。
- **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传输层安全协议),用于两个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该协议由两层组成:TLS 记录协议和 TLS 握手协议。
6.2 作用
不使用 SSL/TLS 的 HTTP 通信,就是不加密的通信。所有信息明文传播,带来了三大风险。
- 窃听风险(eavesdropping):第三方可以获知通信内容。
- 篡改风险(tampering):第三方可以修改通信内容。
- 冒充风险(pretending):第三方可以冒充他人身份参与通信。
SSL/TLS 协议是为了解决这三大风险而设计的,希望达到:
- 所有信息都是加密传播,第三方无法窃听。
- 具有校验机制,一旦被篡改,通信双方会立刻发现。
- 配备身份证书,防止身份被冒充。
互联网是开放环境,通信双方都是未知身份,这为协议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协议还必须能够经受所有匪夷所思的攻击,这使得 SSL/TLS 协议变得异常复杂。
6.3 历史
互联网加密通信协议的历史,几乎与互联网一样长。
- 1994 年,NetScape 公司设计了 SSL 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的 1.0 版,但是未发布。
- 1995 年,NetScape 公司发布 SSL 2.0 版,很快发现有严重漏洞。
- 1996 年,SSL 3.0 版问世,得到大规模应用。
- 1999 年,互联网标准化组织 ISOC 接替 NetScape 公司,发布了 SSL 的升级版 TLS 1.0 版。
- 2006 年和 2008 年,TLS 进行了两次升级,分别为 TLS 1.1 版和 TLS 1.2 版。最新的变动是 2011 年 TLS 1.2 的修订版。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 TLS 1.0,接下来是 SSL 3.0。但是,主流浏览器都已经实现了 TLS 1.2 的支持。TLS 1.0 通常被标示为 SSL 3.1,TLS 1.1 为 SSL 3.2,TLS 1.2 为 SSL 3.3。
6.4 基本的运行过程
SSL/TLS 协议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公钥加密法,也就是说,客户端先向服务器端索要公钥,然后用公钥加密信息,服务器收到密文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如何保证公钥不被篡改?
解决方法:将公钥放在数字证书中。只要证书是可信的,公钥就是可信的。
(2)公钥加密计算量太大,如何减少耗用的时间?
解决方法:每一次对话(session),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生成一个”对话密钥”(session key),用它来加密信息。由于”对话密钥”是对称加密,所以运算速度非常快,而服务器公钥只用于加密”对话密钥”本身,这样就减少了加密运算的消耗时间。
因此,SSL/TLS 协议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
(1)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索要并验证公钥。
(2) 双方协商生成”对话密钥”。
(3) 双方采用”对话密钥”进行加密通信。
上面过程的前两步,又称为”握手阶段”(handshake)。
6.5 握手阶段的详细过程
“握手阶段”涉及四次通信,我们一个个来看。需要注意的是,”握手阶段”的所有通信都是明文的。
6.5.1 客户端发出请求(ClientHello)
首先,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先向服务器发出加密通信的请求,这被叫做 ClientHello 请求。在这一步,客户端主要向服务器提供以下信息。
(1) 支持的协议版本,比如 TLS 1.0 版。
(2) 一个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支持的加密方法,比如 RSA 公钥加密。
(4) 支持的压缩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发送的信息之中不包括服务器的域名。也就是说,理论上服务器只能包含一个网站,否则会分不清应该向客户端提供哪一个网站的数字证书。这就是为什么通常一台服务器只能有一张数字证书的原因。对于虚拟主机的用户来说,这当然很不方便。2006 年,TLS 协议加入了一个 Server Name Indication 扩展,允许客户端向服务器提供它所请求的域名。
6.5.2 服务器回应(SeverHello)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向客户端发出回应,这叫做 SeverHello。服务器的回应包含以下内容。
(1) 确认使用的加密通信协议版本,比如 TLS 1.0 版本。如果浏览器与服务器支持的版本不一致,服务器关闭加密通信。
(2) 一个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确认使用的加密方法,比如 RSA 公钥加密。
(4) 服务器证书。
除了上面这些信息,如果服务器需要确认客户端的身份,就会再包含一项请求,要求客户端提供”客户端证书”。比如,金融机构往往只允许认证客户连入自己的网络,就会向正式客户提供 USB 密钥,里面就包含了一张客户端证书。
6.5.3 客户端回应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回应以后,首先验证服务器证书。如果证书不是可信机构颁布、或者证书中的域名与实际域名不一致、或者证书已经过期,就会向访问者显示一个警告,由其选择是否还要继续通信。
如果证书没有问题,客户端就会从证书中取出服务器的公钥。然后,向服务器发送下面三项信息。
(1) 一个随机数。该随机数用服务器公钥加密,防止被窃听。
(2) 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3) 客户端握手结束通知,表示客户端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 hash 值,用来供服务器校验。
上面第一项的随机数,是整个握手阶段出现的第三个随机数,又称”pre-master key”。有了它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就同时有了三个随机数,接着双方就用事先商定的加密方法,各自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同一把”会话密钥”。
此外,如果前一步,服务器要求客户端证书,客户端会在这一步发送证书及相关信息。
6.5.4 服务器的最后回应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 pre-master key 之后,计算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会话密钥”。然后,向客户端最后发送下面信息。
(1)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2)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 hash 值,用来供客户端校验。
至此,整个握手阶段全部结束。接下来,客户端与服务器进入加密通信,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 HTTP 协议,只不过用”会话密钥”加密内容。